用好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
夏日骄阳,林下浓荫。华南国家植物园内,微风拂柳,花香袭人,蝴蝶飞舞鸟儿鸣唱,似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相关资料图)
7月6日上午,“用好本土野生植物,打造绿美广州家园”调研活动从这里启程。作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月的内容之一,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在一个月内集中调研并形成报告,以深入了解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推动构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新格局。
主题活动月中,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五级人大代表联动,千家民营企业调研”活动,开展“村级环保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专题调研”活动,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人大贡献。
大部分野生植物都有观赏、水土保持价值
一座园、一座城。有着百年历史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新生的蓬勃,向人们展示了城市与园林相伴相生之美,和谐共荣之态。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质地貌等条件,广州有着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多样的自然植被,森林覆盖率达42.14%。
“广州植被类型多样、物种组成比较丰富、群落结构比较复杂,以山茶科、壳斗科、桑科、樟科、大戟科、茜草科、蝶形花科等热带亚热带科为优势科。”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副主任叶清介绍,广州市共有维管植物350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9种,1种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8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为对植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植物资源的归类整理尤为重要。”叶清说,广州市维管植物按用途可分成5大类,例如食用植物资源,有200多种,包括市民熟知的蕨菜、荠菜、水芹、鱼腥草、杨梅、荔枝、龙眼等。
百草皆是药,广州市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约有1200多种,菟丝子、五指毛桃、益母草等都属于药用植物资源。
“广州市大部分的野生植物资源都有观赏价值和水土保持价值。”叶清特别提到了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约有800种,观赏价值高的种类有桫椤、卷柏、樱桃、野牡丹、桃金娘、华南青皮木、野蔷薇等;水土保持植物类有胡枝子、葛、苦郎树、柽柳、山麦冬、地毯草、芦苇、芒等。
发动民间“植物猎人”寻找野生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本底资料是有效管理和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基础。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广州市开展了全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二次本底调查工作。“但由于调查时间和经费限制,仍存在资源本底不清和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不少保护植物很难在野外见到。”叶清表示,例如1958年在从化吕田镇记载的旋苞隐棒花至今仍未再次寻获。
与此同时,植物资源的物种鉴定主要依赖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借助先进工具或技术以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常因“惯性”思维而忽视了疑难类群中隐藏的物种多样性。
因此,随着调查的深入,还有新种不断被发现。
“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导致植物资源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中。”叶清建议,针对广州市野生植物资源概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工作。建议整合公众力量,定期组织公众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或与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大量非专业人士的观察和数据资源纳入调查研究,加强市民科学保护野生植物的知识和意识。
“摸清家底单纯依靠科研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阮琳表示,高手在民间,有很多“植物猎人”对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了解和熟悉,建议搭建一个平台,发动更多人参与到寻找本土野生植物资源的行动中。
绝大多数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未被开发
“很多人不知道,猕猴桃原产地是我国湖北省的一个县。”叶清说,1905年有一位传教士在宜昌抓了一把种子,回到新西兰后,通过几代的繁育、选育,培育出了非常美味的奇异果,现在成为新西兰的一个主要产业。
“本土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是重保护、轻利用,有很多保护计划,但只有10%不到的植物用起来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大平表示,研发应用的技术力量不足是限制乡土植物利用的关键问题,“猕猴桃为什么我们吃了几百年,品质一直上不去,人家到新西兰经过代代选育育出来就很好吃,就是因为技术跟不上。”
徐大平表示,广州市具有较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如野生药用植物、观赏植物以及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他建议,利用珍稀濒危植物本身潜在的利用价值,如材用、观赏、药用等,同时通过利用带来的经济利益以不同的形式返还至保护,将保护和利用充分结合。同时,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物种,开展繁育和栽培技术研究,培育植物资源。
“乡土植物研究、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广州市植物资源由乡土性走向世界性的正途,也是夯实未来我国绿色经济产业基础的应有之举。”叶清表示,目前对乡土植物资源价值和潜力认识不足,特别在园林绿化植物和药用植物方面,仅有极少数本土植物资源在现代生物经济产业中被利用,绝大部分有着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植物资源尚未被充分挖掘和开发。
他建议,推进乡土种质资源特别是高价值多用途景观植物、药用植物的收集和保存,结合重大应用价值的优良性状和功能基因的针对性研究,为核心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索和制定符合广州实际情况的现代化种源产业发展路径,实现种源资源保护、研发和产业相融相生、互为促进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为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生物产业创新高地的发展提供助力。
乡土植物广泛用于城市绿化但品种集中
“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在从化地区被重新发现,广州野生植物保育趋势良好,本底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的基础和潜力。”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总工程师粟娟表示,2021年的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117种植物在广州地区有新分布,其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
她介绍,广州目前有野生乡土植物2707种,城市园林绿化运用到的乡土品种近600种。近年来,广州为打造花城特色,引种了一些同气候带、适宜广州生长的外来开花树种,“但从绿地总体情况看,乡土树种占比还是很高,约占80%。”
其中,根据道路绿化行道树种调查,现在广州行道树种类排在前十的分别是:细叶榕、宫粉紫荆、芒果、高山榕、大叶榕、垂叶榕、秋枫、桃花心木、红花紫荆和海南蒲桃,除了桃花心木,其余均为本土树种。
“虽然乡土植物在广州城乡绿化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常用的品种过于集中。”粟娟表示,许多优良的野生乡土树种,特别是珍稀植物和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格木、润楠、红花天料木、南方红豆杉、深山含笑等,仍未得到有力的开发。可以说,相较于广州丰富的野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广州的乡土植物开发应用仍存在不足。
“‘用好本土野生植物资源’是我们这些科技人员一直在探索的事情。”阮琳代表说,她一直在做乡土植物方面的工作,其实并不缺植物资源,但为什么这些植物大部分“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不了山上,到不了园林绿化中。她认为,用好本土野生植物资源关键是打通堵点,在资源成果转化利用中,将科研端、应用端、推广端这个链条有机融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